精神分析取向家庭治疗

作者:小李

  1. 理论实质

弗洛伊德倾向于发掘患者的童年经历,因此他认为神经性恐惧是从家庭中习得

而不是当前造成恐惧的现实(context)。

精神分析在家庭治疗中主要是分析个体无意识中的冲动和防御机制,而不是个体与家庭的具体互动,通过分析症状后的需求和潜意识恐惧来减轻症状。

其认为人与人互动的结果是由各自复杂的精神世界所影响。、

2.具体理论分类

2.1弗洛伊德内驱力心理学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驱动力——性(力比多)和攻击。婴儿天生就会产生对母亲个依赖和不被满足时的愤怒,也被称为“全能自恋”当孩子们学习或误学到直接表达这些冲动可能会受到惩罚时,内心的冲突就产生了。由此导致冲突的标志是焦虑感,也就是与“表现出某种特定的冲动将会受到惩罚”的信念(通常是无意识的)相联系的情绪低落——例如,某天我问妹妹在学校情况时,她说有被同学欺负,但她还是会和她们玩。她的观念是:如果我不讨好她们,我就不被爱,就没有朋友。

因此个体会产生两种平衡冲突的方法:1加强对冲动的防御;2减轻防御以得到一些满足。

2.2自我心理学

自我心理学(self psychology)的本质是,每个人都渴望被欣赏与悦纳。当父母表现出对孩子的欣赏,孩子就会内化这些认可和接纳,从而形成自信的人格。但在某种程度上,父母对孩子没有回应,甚至是拒绝的,当孩子成人时,会压抑被关注的欲望,而任由它在愿意接受我们的人面前随时爆发。

孩子能够拥有欣赏自己的父母是幸运的,他会感到安全、勇于独立、足够主动、能够去爱。而不幸的孩子会缺乏爱的归属感,穷其一生渴望被关注。这就是自恋(narcissism)的根源。然而事实证明,在中国能够给予孩子欣赏关注的家庭还是少数。

2.3客体关系理论

精神分析与家庭治疗之间侧重点不同,但是通过客体关系理论建立了联系。

虽然客体关系理论的细节很复杂,它的本质却是很简单的:在早期的母婴关系中,我们会产生一些习惯性预期,并影响未来与他人的关系。这些早期关系的残留造就了内在客体(internal objects)——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印象是从经验和预期中建构起来的。作为成年人,我们就是基于这些内在客体以及对方真实的人格特征进行人际互动的。

我们会在与社会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的进化和丰富这个内在客体,类似于内射等理念,生活中人们对于关系冲突的处理也与之有关。因此当一个家庭中产生较大冲突时,可能是家庭内的个体存在过去代际下来的家族创伤。

如一个人如果感受到过充分的认同,欣赏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更容易感觉到自信。面对超越边界的要求和刻意打压时可以保持自我和坚定拒绝。这是对好的客体的一种内化。

3.家庭动力

3.1正常的家庭功能

好的家庭,不在于非常富足的物质条件,而是父母给予孩子关注和温暖,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年幼时,孩子是“自我客体”,他们将父母和自己看做一体,通过父母的拥抱,抚摸等感受自己被爱。

在婚姻动力学中,有学者认为婚姻是无意识幻想的结果,我们的伴侣是两个结合体,一个是真实存在的他/她,一个是在我们的幻想中,理想化的个体。婚姻的联结存在幻想和投射的交替。

  • 行为障碍的发展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症状是个体对性欲和攻击的无意识冲突进行处理的一种尝试。正如精神分析强调的重点从内驱力转向客体关系那样,发展的核心问题也由俄狄浦斯情结和压抑的内驱力转向幼稚的依赖和不完整的自我发展。

因此,心理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是源于儿童早期的客体关系中因恐惧引发的逃避心理。

有一个重要关系问题是人们会将对重要客体的认知转移到其他客体上。当时他的来访者多拉(Dora)将自己对父亲的感受转移到他的身上,导致治疗在即将成功的时候终止。其他学者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并将其称为“替罪羊”(scapegoating)(Vogel & Bell,1960)、非理性角色任务(irrational role assignments)(Framo,1970)、描绘(delineations)(Shapiro,1968),以及家庭投射过程(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 (Bowen,1965)。不管叫什么名字,这些不同的术语其实都是“投射认同”概念的变式。

投射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是一种主体感知客体的过程,好像客体中包含主体人格中不受欢迎的成分而引发客体遵从这些认知的反应。不同于投射,投射认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仅父母会将他们的部分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的表现也进一步体现出来。父母可能会责备孩子或将其当作替罪羊,但同时这也满足了孩子自身的攻击性冲动(例如,做一些不良行为)(Jacobson,1954),他们在实现自己幻想的同时能够得到家庭微妙的强化,避免因表现出与父母感知不一致的反应而被拒绝的恐惧(Zinner &Shapiro, 1976)。同时,父母也可以避免与特定冲动相关的焦虑,体验到替代的满足,但仍然会因为孩子表现出这些冲动而惩罚他们。这样,伴随父母表现出超我,对按照父母身份指令行事的孩子进行惩罚,父母内在的冲突就得到了外化。这是父母反应过度的一个原因:他们害怕自己的冲动。

父母不能接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也会让孩子在青春期出现问题。同时孩子可能会不敢表达不满,以避免被父母抛弃。

4.改变的机制

4.1治疗目标

咨询的目标是将家庭成员从无意识中解救出来,促进个体的分化,促使家庭成员既融合又独立。

4.2动力焦点问题

1.家庭互动如何影响症状,症状又如何影响家庭互动?

2.当前症状有什么功能?

3.家庭中他们害怕的、阻碍他们直面冲突的是什么?

4.当前的情境与过去的创伤是如何联系的?

5.治疗师如何以简短的、令人难忘的话语总结焦点冲突?

  • 启发

精神分析对于家庭治疗的观点,在生活中其实并不难发现。例如一个喜欢攻击妻子的丈夫可能是在潜意识证明自己的刚强,来弥补自己是脆弱的感受。之前在咨询时,通过树画解读我也发现,一个家庭的延续可能存在着母系家族或父系家族的代际心理特征的传承。例如在某个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学习管的很严,会通过冷暴力或者语言暴力的方式要求孩子学习,当孩子不学习时感受到控制不住的焦虑。同时孩子的应对方式是讨好式的,以表面的不在乎和被动反抗(不认真学习)来应对。往回追溯时,会发现这位母亲的妈妈在她年少时,是非常冷漠挑剔的,经常打压孩子,同时不管理孩子。当这位母亲到达青春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时,已经很难弥长期落下的知识,最终没有考上理想大学。这也成为了她的心结。同时,在反向形成的心态下,她希望弥补自己童年缺失的爱,因此会加倍的关注自己的孩子,同时下意识的要求孩子的成绩以弥遗憾。但是这种焦虑感其实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同时由于童年母亲教养方式带来的创伤,会在内心留下不安全感。因此尽管努力避免,依旧会下意识的用可能会伤害孩子的方式表达。因此我们看到,早期的客体关系和经历是如何内化并影响我们未来的关系。同时,当母亲有退缩,孤僻,抑郁等特质时,她的后代也更容易表现出类似的特质。

同时,由于孩子天生的资源占比,当他有实力实现经济独立之前,非常容易成为家庭的替罪羊,不论在学校,医院还是机构的咨询室中,我们常常看到占大部分的是青少年群体来访者,他们通常由父母带来,因为孤僻,叛逆,厌学等问题来咨询。但是我们通常会发现,80%这样的个案,你都会发现或多多少有家庭的问题,母子之间,父母之间,而这往往是最难以改变的,也会影响到咨询效果。我曾被一个家庭邀请以“朋友”的名义帮助他们的孩子热爱学习,交到朋友,在逐渐深入了解他们家庭后,我先是发现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非常的僵化,同时孩子很警觉。后来发现他的父母之间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只维持了表面的和谐,在一次家庭会议中,父母互相指责对方,两个人从结婚一来积怨已久,父亲认为母亲讽刺自己大专文凭,母亲认为父亲一家因为自己是农村人而不尊重自己。丈夫曾遭受过车祸,不能开车,因此在妻子每次开车时会非常紧张,要求妻子不能出一点差错。在他们争吵时,孩子退出了讨论并崩溃大吼。其实能看出来夫妻都需要一个发泄口,需要一个润滑剂,孩子的状况只是以一个替罪羊的身份呈现。因此,精神分析的很多理论,不仅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也能帮助我们在看待自己或他人家庭时,多了一个清晰的视角。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