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娇大白
没接触心理学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ta会自残,不痛吗?但在学了心理学之后,对于自残行为,仿佛打开了我认知中的另一扇窗户。最近整理了一下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享给大家~
1.个人维持因素——生物因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需要是人们行动的一个驱动力,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同时呢也是不断增加的。当个体的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开始慢慢觉得痛苦。每当这个时候,发展的需要就会变成一种压力,使人渐渐焦虑、紧张和烦躁。但,有时发展的需要也会转变成其他的,从而导致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产生。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自残行为看作是人们的一种发泄;有部分人会习惯自残,他们想通过增加肉体上的痛苦来减少精神上的痛苦。
2.环境易感因素——早期生活的亲子因素/早期生活中接触到的家庭问题/早期生活压力:在日本,有一项研究发现,在童年或年少时期经历过精神暴力的人发生自残行为的风险是普通人的9倍。经历过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及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也更容易有自残行为,童年遭遇的不幸让他们在长大后常常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这样一来,他们在面对压力或挫折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用自残来处理问题。
3.个人保护因素——心理因素:在当今这个处处内卷的时代,孩子们的方方面面都会被父母拿去比较。很多孩子在父母较高的期望下一直受挫,久了之后就会感到无助和绝望,随后有些孩子就会想要惩罚自己,以此来减轻压力,缓解痛苦。
4.环境维持因素——社会网络因素: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认为,淡漠的人际关系、有冲突的亲子关系、紧张的伙伴关系等都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自残行为的产生,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去深究这背后的原因,会发现这背后都有一个相同的点,那就是孩子们开始变得自卑、常常自我否定,他们在情感上变得孤独了,于是想通过自残的方式来引起旁人的注意。
5.个人易感亚因素——心理因素: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不在意外界的评价,但也有的孩子很难接受外界的批评和挫折,遇到事情容易情绪化、易冲动。他们对未来没有信心,长时间处在焦虑之中,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于是就想用自残的方式来缓解心理的压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