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娇大白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天,聊到了心理测评。我们也谈到了些目前心理普查的一些困境。
记得第一次组织心理普查还是在研二的时候,当时在一个学院当心理助管,负责一个学院大概500个学生的心理普查,回想起来整个流程还是比较有逻辑体系的,在普查前,我们会跟学生开宣讲会,说明本次普查的意义,使用到的工具以及注意事项等,在普查后,我们也会开结果解读会,把每个量表的得分对应哪个情况进行具体说明,最后我们也会再次声明,这些工具其实只是一个参考,它确实是依据,但更多的其实是我们本身的状态,大家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数据,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
从不敢体检到不愿意做心理普查,我们到底在拒绝什么?大概率会说“怕真有问题”,但如果真有问题的话,“不敢”“不愿意”这些都解决不了已经存在的根本问题。那为什么我们不淡然从容的去面对它呢?我想其实在中小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数据的公开透明性,公开是指对家长公开,透明是指整个流程透明。如果真的能做到像我读研时候那样去做,有一套专有的逻辑框架,我想中小学的心理普查要更顺畅的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