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情

作者:娇大白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成年早期界定在18—25岁,他认为这一阶段的人对性的觉醒达到基本成熟、稳定,恋爱、结婚、选择职业等是个体成年早期的重要内容。

【关于爱情】1986年罗伯特·斯腾伯格提出爱情三元理论,他认为爱情应该有三个核心成分,即亲密、激情和承诺。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激情则指对对方的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承诺主要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且主动维持这种感情。斯腾伯格用激情来形容爱情的“热度”,用亲密来形容爱情的“温暖”,而承诺则反映来一种认知上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斯腾伯格用这三个成分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关系,这三种成分就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当三种成分的强弱不同时,三角形的形状就会发生改变,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的形状,而此时的爱情表现特点以及它的含义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但在他眼里,万变不离其宗,现实中丰富多彩的爱情人与事,就像无数的彩色电影,五颜六色,但三原色是基本颜色,关键是怎样调色。那我们最近常提到的“快餐式恋爱”是哪种类型的呢?大家可以对应下面的七种类型自行思考一下。

【关于择偶】一提到恋爱就不得不想到择偶偏好,黄希庭等认为,择偶偏好是个体在择偶问题上的价值定向,是个体婚恋价值观的集中具体体现。当前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各异,大多研究者认为,责任感、能力等是影响女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首要条件,而品德是男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首要条件。刘彦华等认为,男大学生在择偶时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女生的品德、能力和外貌,女大学生在择偶时更看重男生的人品、能力和权势。而袁立认为,女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首要考虑的是男生的责任感、能力、气质、健康、外貌和家庭条件,在择偶中也将责任感、能力、幽默感列在首要位置; 男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将品德、温柔、漂亮、能力放在首位,未将女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作为主要的择偶标准。看到这儿,大家不妨想一想,你的择偶偏好是怎样的呢?

【是什么在影响我的恋爱观】国外研究者侧重探究个体生物学因素与大学生恋爱观的关系,如有研究者认为个体激素水平、与爱情相关的特定脑区对恋爱观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国内研究者更多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因素。刘洁运用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四个方面因素对 “90 后”大学生恋爱观形成进行解释。唐利平、黄希庭等则认为父母的婚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模式、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子女对父母婚姻关系的认知是影响个体恋爱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总之,已有研究中关于大学生恋爱观影响因素虽归因侧重点不同,但都不否认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恋爱观的综合影响作用。

关于爱情,处于这个阶段的我们可能有很多的憧憬,但希望大家读到这儿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究竟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于我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