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把同情当共情

——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表达

彭彭

上期我们讨论了共情对于咨询工作的促进作用,那么具体在咨询中如何准确并贴合的表达共情呢?本期继续与你分享。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错把同情当共情,虽然也是对他人处境的理解,但同情的表达似乎却把两个人隔得很远。
同情vs共情
“你真的是太难了吧,这个月是不是水逆,有点倒霉哎。”
“你真的是太难了,我想你一定很委屈,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也会和你一样无力,毕竟被人误会是很难受的。”
而在临床工作中也可以发现,并非所有的表达理解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还在于咨询师何时表达共情,如何准确表达共情以及共情后治疗技术的使用。其中最常见也是最难把握的便是共情的表达。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咨询师必须准确共情,二则是表达共情。初级共情的表达相对来说更容易,对来访已经表露出的情绪感受进行归纳、反馈。而高级共情则需要咨询师关注来访者那些潜意识里的、未流露的、被压抑的情绪感受。这种情绪感受往往是次级情绪下的初级情绪,需要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觉察和反思的部分,甚至也是促进来访者转变的突破口。
故咨询师在表达共情时首要是把握共情的准确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咨询师自身要有极高的共情意识。共情应贯穿于咨询的整个过程,也就是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要与来访者共情;
(2)咨询师应秉持价值中立原则,价值中立是共情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咨询师要站在来访的角度,体验其内心的情绪和想法,同时又不被来访者的情绪所左右,以保证在整个咨询过程的理性判断。并且咨询师不得带入自身的价值评判标准对来访者的想法和行为做出任何评判,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助人自助的态度,尊重来访者。
(3)咨询师应掌握时机,适度表达共情。共情并非不合时宜地随时表达对来访者的理解,当来访者表达出内心感受、想法时,咨询师可适当等待、留白,否则随意打断来访者的表露,则会适得其反,破坏来访者情绪的表达。咨询师应尊重来访者,在其表露完整后再进行共情。并且情感反应、内容反应的程度应该与来访者的问题的严重程度、感受程度等相一致。若过度表达共情或表达不足,容易使来访者感到咨询师的夸张,或使来访者感觉咨询师并未理解自己或理解得不深入、不准确,从而影响来咨访关系。
(4)咨询师应验证共情,对共情失败持接纳的态度。咨询师可以主动采用探索性提问,根据来访者的反馈信息及时验证共情准确性并修正对来访者的假设。共情可引导来访自我觉察与反思,而共情不准确时,有时也能起推动咨询工作的进程,并且使咨询师的假设得以验证或推翻,仍然是有助于咨询工作的进行预开展。故咨询师应秉持着开放的、中立的态度接纳共情失败的结果,才能更好的为来访者服务。

故咨询师除了要注意共情准确性以外,共情的表达也是尤其重要的部分。咨询只有通过表达向来访者传递共情信号,以此推动咨询工作的进程。对于共情的表达,咨询师首先要做的是专注地倾听,咨询师的“好耳朵”也是很重要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就着重强调治疗中倾听、理解和接纳的作用。在来访者表达的过程,咨询师应保持积极关注的状态、专注的神情,鼓励来访者的自我表露。其次,初期阶段咨询师可尝试进行初级共情,归纳出来访者刚刚的表述中流露出来的情绪、想法,通过重复、情感反应、内容反应等将其反馈给来访者,以此引导来访者自我分析,觉察其隐含的、压抑的未能感受和表达的想法和情感。在这个过程当中,咨询师既需要引导来访者去探索内心深处的想法,同时也要跟随来访者、紧贴来访者,设身处地的理解来访者当下的状态,但不可忘记自身咨询师的角色而只顾同悲同喜的“共情”。再者,共情的表达也因来访者而异。不同的来访者也会带着不同的困扰,因此咨询师对于共情的表达应因人而异、因问题而异、因咨询阶段而异。对于急切渴望被理解、缺乏安全感的来访者则更需要咨询师表达更多的共情。情绪波动强烈、表达混乱、思维发散的来访,咨询也可以通过共情去聚焦其情绪和困扰,帮助来访自我觉察与思考。并且,咨询在表达共情时,还应注意非言语行为的表达,如目光接触、面部神情、身体姿势和动作、副语言等等。非言语行为是不可控的却又易表达的,通过关切的神情,前倾的身体,理解的点头等,都能传达出对来访者的理解。适当的非言语行为可以促进咨访关系的建立、来访者的表露以及咨询工作的进展,而不恰当的非言语行为则会引起来访者的阻抗与防御,甚至破坏咨访关系。

所以共情听似简单,准确反馈却大有难度。想象你的朋友向你哭诉自己努力付出很久的工作项目最后没有成功拿下时,你会怎么回应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哦。
感谢阅读到这里,愿你在失意时,有人可以稳稳接住你的情绪,共你之情,拥你之肩。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